|  | 
 
| 古埃及的诗 作者:  孟庆德
 一
 当中国的《诗经》还没有在泥土中发芽,当黄河一带的大片土地还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神农和黄帝来把它开垦和君临,遥远的古埃及已有了他们的文字,他们把他们的歌谣、故事、历史写到纸草上,刻到石碑和金字塔的墓壁上。
 二
 这是妹妹的家,
 但愿我是她的看门人。
 即使这会使她生气,
 听到她的嗔怪我也感到惬意。
 我在她面前,
 敬畏地如同孩童侍立。
 但愿我是伴侍她的女奴,
 整天形影不离,
 目睹芳华,幸福无比。
 这时候,黄河岸边的中国人大概也已经动身了,他们大概也在恋爱,也在经受着从冷热两方面袭来的五味的煎熬,但不知他们是否已经学会倾吐他们爱的欢乐和痛苦,直到又过了好多年,我们才看到他们把他们的爱情写进诗里。
 比那首尼罗河畔的情诗晚了很长时间的《诗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除了一首很客观地描摹爱情的《关雎》和不知是写一个人还是写一种理想的《蒹葭》以外,凡是涉及爱情题材的,大多写的都是女子的相思和悲怨,像古埃及那样描写男人低声下气的,少有。
 也许,中国的男子在那时候还不是很想谈恋爱。也许,中国妇女在那时候地位便很低下了。
 一涉爱情,女人似乎总占上风,总把面子挣得十足把风头出得十足。但在《诗经》里,这样的场面似乎还不多见,直到公元1世纪,中国妇女即使如王侯的千金仍然在唱“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直到汉安帝之后才有男人唱“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读那首古埃及的情歌,觉得公元前3300年的人在爱情上,和现在人一样不好过。
 三
 赶快,领队的人,
 快驱打那群公牛,
 瞧,王爷正站在那儿,
 正望着我们呢。
 这是古埃及人的《庄稼人的歌谣》。
 难道我们应该整天搬运大麦和小麦吗?
 仓库已经装得满满,
 一把把谷子流出了边沿;
 大船上也已经装得满满,
 谷子也都滚到了外面,
 但还是逼着我们搬运,
 好像我们的心是用青铜铸成!
 异地的中国人还用到古埃及去留学吗?不用的,他们也写出了“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他们也写出了“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有人说,杜甫是秉承了某一种传统写出了“三吏”、“三别”,有人说,白居易又是秉承了某一种传统写出了“新乐府”。那么,古埃及人又是秉承了什么传统呢?
 把历史从杜甫从白居易那里砍去,从《诗经》的《硕鼠》、《伐檀》那里砍去,从古埃及的《庄稼人的歌谣》那里砍去,重新发明文字,重新发明诗歌,像古埃及像《诗经》像杜甫白居易那样的诗歌还会有吗?回答是肯定的。
 冷了,饿了,鸟也会叫的,而这叫,人们把它叫歌。
 这歌,是永远会有的。
 四
 礼赞你,阿拉,向着你的惊人的上升!
 你上升,你照耀!诸天向一旁滚动!
 你是众神之王,你是万有之神,
 我们由你而来,在你的中间受人敬奉。
 你的司祭们在黎明时出来,以欢笑洗涤了心;
 神圣的风带着乐音,吹过了你黄金的琴弦。
 在日落时分,他们拥抱了你,犹如一片云,
 从你的翅膀上,闪现着反照的色彩。
 你航过了天顶,你的心喜乐;
 你的清晨与黄昏之舟,在阵阵清风中相遇;
 在你面前,女神玛脱高举她决定命运的“羽片”,
 阿努的殿堂,响遍了语声,说着你的名字。
 这是古埃及《亡灵书》中的《死人起来,向太阳唱一篇礼赞》,诗人飞白在翻译这首诗的时候把它的题目译为《亡灵起身,歌颂太阳》,并让我们看见了全诗的后半部分:
 啊,你唯一完美而永恒的神!
 与太阳比翼齐飞的伟大的鹰!
 你的容光在绿榕树间上升,
 映在明亮的天河里永远年轻。
 奥秘莫测的你,光照万人面,
 世世代代更新着你生命之源。
 时间卷走它的尘埃,而你不变,
 你创造时间,你又超越时间。
 你通过大门,而把夜关在门外,
 使沉沦的灵魂们笑逐颜开。
 诚实者,心静者,起来饮你的光,
 你是过去和现在,你是未来!
 向你顶礼,喇神,你唤醒了生命!
 你上升!你放光,现出辉煌容颜!
 千年万代已逝去,不可计算;
 千年万代将来到,你光照万年!
 阿拉,即喇神,即太阳神。
 印象中,中国古代诗歌中歌颂太阳的作品似乎不多,不是没有太阳,但大多都只是陪衬。如韩愈的“羲和驱白日,疾急不可待”,这是在说时间过得快;李贺的“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尽飞古今平”,这是形容世事沧桑;白居易的“羲和走驱趁年光,不许人间日月长”,这又是感叹人生苦短了。
 惯于写月亮的李白写了一首《日出入行》,大气磅礴,倒是离歌咏太阳近了一步。但他也是把太阳作为大背景,正所谓刚刚还抬头望日,转眼又低头思量那四时变化消长盈缩不可违逆的自然规律去了。
 到写作这篇文章时为止,一直无缘一见屈原的《天问》,不知道他对太阳会有一种什么说法。
 倒是那个卧榻之侧不容李煜酣睡的赵匡胤却写了几首专门歌颂太阳的诗。一首是《初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赶退群星与残月。”还有一首《日出》:“日头出来赤搭搭,千山万山如火发。须臾拥出大金盆,赶却残星与晓月。”另外还有“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他逮着那几句就不撒口了。但不管怎么说,他补了中国古代少有人专题咏日的空白。
 也许是因为阳光太刺目了吧,中国古代的人似乎不太注意阳刚的太阳,而更多注意阴柔的太阴。
 到了近现代,中国人写太阳的诗渐渐多起来。朱自清的那首《光明》,虽不是直接咏日,却已在教给人们穿破黑暗的方法,而艾青的那首《太阳》,恰似让我们看见光明在向我们走来: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震惊沉睡的山脉
 若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
 
 
 
 | 
 |